全国服务热线:020-2973-1106
当前位置: 首页 > 解决方案解决方案

【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

发布时间:2025-10-25 02:37:33点击量:

  【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央视·法治在线】告别被锁住的“救命神器” AED “救”该这样用AED,全称叫作自动体外除颤器,别看这个设备不大,它可是被誉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在体育馆、在地铁站、公园,正是由于AED的合理配置,才使得众多生命得以成功挽救。由此可见,在公共场所配备AED急救设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因为AED与公众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其配置要求已被明确写入多部法律法规。作为法律实施的监督者,检察机关也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监督AED的规范配置,守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是附近居民锻炼身体的一个综合性体育场所。在这个健身中心前台的醒目位置,有一台AED急救设备,几个月前,这里的工作人员就用这台设备挽救了一位七旬老人的生命。

  71岁的王女士是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的常客,几乎每天都会来这运动两个小时。2025年4月8日的早上,和往常一样打着球的王女士却突然遭遇了意外。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工作人员 田赛:那天打了大概一个半小时的球之后,她在跟别人对打过程中弯腰捡球的一瞬间,她就感觉有点头晕,当时就没有意识了,直接就倒了。

  王女士倒地后,周围的人很快围了上来,得知突发情况的健身中心工作人员也立马上前查看。工作人员通过急救知识判断,王女士很可能是心脏骤停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同时,他们迅速对王女士进行现场急救。

  相关医疗资料显示,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重要器官出现缺血、缺氧,是一种非常危急的情况,而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最初4分钟。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缺氧超过4分钟可能会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施救争分夺秒地进行,此时有工作人员提出,可以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辅助救援。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工作人员 孙萍:急救培训的时候,老师特意说过,用AED的救活概率和普通做心肺复苏是不一样的,所以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进行急救,能让她恢复意识。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工作人员 徐娟娣:把电极贴在她的身上,打开AED之后,我们配合心肺复苏,听着AED的指示,我们会同时给她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做完30组心肺复苏之后,我们会做两组的人工呼吸。它会判断倒地晕倒的人是否需要除颤,需要的话它就会自动除颤。除颤之后我们再继续配合它说的指示,继续给她做心肺复苏。心肺复苏也不能停,一直要做到120人员来了之后才可以停止。

  就这样持续几分钟后,AED急救设备的作用逐渐显现,王女士的生命体征开始趋于稳定,这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对王女士的救援持续10分钟后,120急救人员赶到,此时的王女士已恢复意识,有了微弱的呼吸和心跳,随后她被送往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入院的当天,王女士就进行了心脏手术,如今已转危为安,正在康复中。对于事发当天大家对她不遗余力的救助,王女士非常感激。

  参与了整个救援过程的三名工作人员田赛、孙萍和徐娟娣也表示十分庆幸,好在当时健身中心内配置了AED,才能让王女士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工作人员 徐娟娣:运动的时候各种意外事故产生的概率会高一点,另外人群比较密集,我们健身中心老年人也比较多,非常有必要去配备AED,因为AED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救人的。

  AED的配置和使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同时它也和法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中对AED等应急救援设备的配备和使用有相关的规定。

  此外,杭州、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对AED的配备进行了规定。其中,上海在2023年颁布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中明确,公共体育场馆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在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引导下,2024年初,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在辖区内进行了调研,发现多处公共体育场馆未配备AED设备,存在延误“黄金”抢救时间的风险。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 钱俊:从我们前期的调查来看,本区公共体育场馆的设施安装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全区一共是29个公共体育场馆,但是配备了AED的只有三个,应该说覆盖率是相当低的。另外就是普通老百姓对于AED如何使用能起什么作用,应该说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宣传度上也不够高。

  检察机关认为,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未依法配备AED的问题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极易错过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黄金4分钟”,损害了公共利益。2024年5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针对这一问题启动行政公益诉讼法律监督程序,并邀请行政主管部门、徐汇区红十字会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参加检察公益诉讼听证会。

  在检察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上海市徐汇区所有公共体育场所迅速整改,完善了AED的配置,并安排急救培训。正因为有了这些急救设备和技能,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工作人员才能在王女士突发心脏骤停时,及时、专业地展开救援,挽救了生命。

  专业人士介绍,心脏骤停的患者,生存率以分钟为单位递减: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递减7%~10%,因此,出现突发性心脏骤停症状的前4分钟被称为“黄金4分钟”,可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取用AED对于提升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而近年来,也有不少的急救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2025年6月,在上海虹桥火车站,一名男性旅客突然心脏骤停倒地,意识不清,正在现场巡视的车站工作人员迅速上前查看。男子脉搏微弱,情况危急,车站工作人员立即拨打120,并同步启动应急程序,其间,也有具备急救技能的热心旅客主动上前。

  与此同时,车站内的AED急救设备也很快被拿到了现场,在专业设备的辅助下,晕倒旅客恢复了意识,并被随后赶来的救护车送到医院。

  2025年1月,杭州地铁16号线多岁的男子候车时突然倒地,失去了呼吸和意识,地铁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让人取来最近的AED迅速展开急救,经过8分钟的救援,倒地男子恢复意识,之后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2024年5月,广东深圳一名男子在晨跑时突然摔倒在地。附近小区的居民发现情况后立即上前查看,结合自己所学的急救知识,利用小区内的AED急救设备对倒地男子进行施救。很快,患者就恢复了生命体征,并被送往了医院。

  像这样利用AED急救设备挽救生命的事例还有很多,也让全社会都看到了这台小设备的大作用,为了保障AED在急救中能够及时地发挥作用,司法的力量不可或缺。

  2023年5月,经修订后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机场、火车站、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AED的明确规定。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在日常监督中发现,一些公共场所和单位存在AED配置未全面覆盖以及管理不规范等情况。检察官认为,这些行为已经侵害了不特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于是决定启动公益诉讼立案程序。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叶青:几个部门的人都到一起来,我们一起来开一个圆桌会议,包括邀请人民监督员或者“益心为公”志愿者。大家都集思广益,看看能从哪些方面共同去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响应,组织指导相关单位科学、规范安装维护AED。目前,广州市各公共场所AED配置数量得到显著提升。

  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涉及的职能部门还制定配置规范,组织完成AED电子地图建设,做好急救宣传和技能培训工作,让AED这一“救命神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法律的保障,加上全社会的推动,让AED在公众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如今,AED配置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覆盖的公共场所也越来越广,而大家对于AED设备的关注也从数量是否达标转变为使用是否便捷、及时,为此,检察机关持续开展监督。

  已经退休的吴廷是杭州市临安区红十字会的一名急救志愿者,这群志愿者对外还有个响亮的名号——“急救侠”。

  杭州市临安区“急救侠”志愿者 吴廷:我从2016年开始,通过参加马拉松赛道急救开始加入院前急救工作当中。到今天为止大概参加过三十几场的马拉松赛道急救,杭州120急救中心的志愿者和临安的“急救侠”,大概已经出过10次任务了。

  作为一名专业的急救人员,吴廷对于AED非常了解,在多次急救任务中,他和同伴用AED成功挽救过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吴廷也非常注意在生活中观察这一救命神器,他说,很多时候,自己会站在急救者的角度去思考每一台AED的配置是否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今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吴廷在晨跑时路过一处公益驿站,发现里面有一台AED,由于当时还未到驿站开门时间,这台AED设备就被锁在屋内,当时的他就在想,如果此刻有突发情况需要使用这台AED,应该怎么办?

  其实吴廷并非瞎操心,有不少的AED设备配置在商场、体育馆的室内,一旦过了这些公共场所的营业时间,这些急救设备就会被锁在室内,无法被取用。那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退休前,吴廷是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公益诉讼检察官,他想到了可以利用公益诉讼这种手段,通过司法的力量去推动相关主管部门解决这一问题。

  接到这条线索后,杭州临安检察机关的检察官们也展开了调查,他们发现,一些公共场所在不对外开放的时间段里,存在AED设备被锁在室内无法取用的情况。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黄挺:一方面可能各个配置单位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因为AED其实使用的频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会使用。可能配置单位的管理人员也主观意识上还没那么重视,他可能没有从需求导向来放置AED。

  在调查中,有些公共场所的管理方提出了疑惑,如果把AED设备放置在室外,可能不便于管理,但检察机关认为,根据《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AED设备应该放置在易于发现、方便获取的位置。AED设备的配置,目的就是为了给不特定人群遇到突发状况时使用的,而不应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黄挺:AED设置的目的是供社会公众使用,就是说它是面向不特定群众的,商场不是说关门了,这个AED也可以就不用了。关门的时候在商场外可能会发生突发情况,一旦发生了突发情况,这台AED在地图上显示又是最近的。这个时候就应该满足户外的这些群体,就是说不特定的群众能够来获得及时的救护的情况。

  检察官了解到,这个问题的背后,不仅涉及行政主管部门,还有商场、社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部门,于是检察机关召开磋商会,邀请相关方一起参与,讨论如何才能让AED这一“救命神器”的取用覆盖全时段。

  在检察机关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目前部分放置在室内的AED设备已经被移到了室外,有突发情况时可以随时取用。此外,有关部门还将急救的重点聚焦在扩充及培养急救人员上,杭州市临安区红十字会招募外卖员、快递员加入急救侠,对他们进行急救培训,利用他们长期在室外工作的职业特性,能更快地发现突发事件,并进行救援。

  AED写入法律法规既展现了我国公共服务的升级,更体现法治文明的进步。持续打通设备配置、取用、维护的全链条,才能让“黄金4分钟”内的生命救援更有保障,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危急时刻感受到法治推动公共建设,所带来的安全感。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地址: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九游会682号  电话:020-2973-1106  手机:159-2735-3067
Copyright © 2025-2028 九游会JY3668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11477722